首页 > 队伍建设社工风采 扬子晚报首届“寻找南京最美社工”活动昨颁奖
扬子晚报首届“寻找南京最美社工”活动昨颁奖
昨天上午,南京市民政局、扬子晚报联合举办首届“寻找南京最美社工”公益活动颁奖典礼。典礼上,无论是社工,还是被社工服务的对象,到处可以看到因感谢而绽放的人性美丽。去年9月以来,我们在全市进行了最美社工报名、寻访,今年1月经专家评委及社会服务对象评比,产生11位“最美社工”和11位“最佳社工”。“我们这个年龄已经不美了,但社工的岗位却始终因为奉献而美丽着。”来自淮海路社区的“最美社工”周蓉这样说。昨天站在领奖台上的“最美社工”、“最佳社工”们,在此次公益活动中因为受到关爱,有的说话声音颤抖,有的眼中还蕴含着泪水。
寻找“最美社工”历时半年多
首届寻找南京最美社工的公益行动,由南京市民政局与扬子晚报主办,南京市社工协会承办,社会爱心企业、南京娱乐养老研究中心独家赞助,扬子晚报记者、南京市社工协会常务副会长董婉愉负责。在为期半年多的寻找过程中,还有南京晓庄学院、南京大学和南理工社会学院的学生参与,当50名候选人产生后,寻访小组分赴社工们工作的一线,了解他们的自主创新行为,倾听他们的心曲。本报记者也赶赴基层,采访社工和他们服务的对象。
“最美社工是南京最美的人文风景。与国内有些城市也在进行的寻找最美社工类活动不同,南京市的这次寻找,政府部门只是参与,社会力量才是主体。”昨天来参加“南京第二届社区暨社会公益服务项目洽谈会”的国家民政部领导表示,南京的社会建设社会治理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做了不少事,最关键就是因为有一批爱岗敬业、敢于创新的最美社工。
居民上台颁奖,还发表感言
“今天为我颁奖的是一位居民,这让我很吃惊。”来自社会组织的一位最美社工说,以前都是领导上台作颁奖嘉宾,几乎看不到服务对象来肯定自己的成绩。作为颁奖环节中的一个亮点,建邺区安如村居民刘建明还讲述了多年来他和他的家庭如何受到所在社区当家人、国泰民安社区主任朱华福的悉心呵护,帮他一家找到重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金德松老年照料中心主任陈金松,站上台发表“一句话感言”的瞬间,记者看到,他的眼睛湿润了——这些年里,曾是职业医生的他,付出了全部积蓄和精力,只为了让身边老人与自己父母一样有人照护。其间有多少艰辛、艰难,又与谁人诉说?
现场播放每位最美社工视频
现场300位观众多半来自全市各行业的社会工作者,他们观看了每位最美社工的视频短片,十分激动:一直以为自己从事的是最普通最不起眼的琐碎工作,却在画面中还原岗位背后的魅力与辛勤。
南京娱乐养老研究中心主任侯国新感动地向本报记者表示,希望今后每年举办寻访最美社工活动,“我们不仅从资金上给予扶持,还将派出企业的专职社工投身到这项公益事业中。”
“社工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你们诠释着社会建设领域里无私助人的高尚内涵。各位社会工作者朋友,你们的艰辛付出,将始终有群众的赞赏,更会有我们满怀深情的关注!‘寻找最美社工’的活动发现并抒写出你们的美丽,也寻找出一个城市别样的人文风景。”本报副总编周桐淦说。
“最美社工”答谢词:
“我很喜欢一句话:如果你真正找到你所喜爱的事业或工作,永远不会计较你已经做了多少,或者做了多久。只会永远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我很庆幸在我的人生当中,遇到社工,并能够成为一名永远走在路上的社工人。”
——卢金艳(南京市协作者社区发展中心社工)
“获得最美社工,其实我真的很感谢(大家),也真的很开心!因为到了我这个年龄,人已经不美了,但是我选择的这份职业,真的很美。我在社区工作15年,每一天都很辛苦,但每一天都很幸福,都很快乐,都很充实,如果命运再选择一次,我毫不犹豫的,依旧是选择当社区工作者。”
——周蓉(秦淮区淮海路社区居委会主任)
“这份荣誉属于我,更属于我的同行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想用我的真心,成为群众信赖、百姓喜欢的一名专业社工。”
——徐水兰(秦淮区龙王庙社区主任)
昨天的首届“寻找南京最美社工”活动颁奖典礼上,主办活动的南京市民政局、扬子晚报和南京娱乐养老研究中心的领导先后致辞,获奖的“最美社工”代表以及受到社工长期服务的居民代表也登台发表感言,他们的讲话给了我们深深的感动和启发,也让我们对社会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扬子晚报记者 董婉愉 柳杨 张可
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顾立新:
美,需要发现;美,需要呵护
美,需要发现。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全市数万市民以推荐、投票等不同形式参与“寻找南京最美社工”公益活动,凸显出新时期居民对高素质社区服务的渴求,也传达了居民对社工奉献之美的高度肯定。
美,需要传播,见贤思齐。本次获奖的22位同志展示了社区工作者的良好形象,通过传媒广泛宣传,使群众了解社区工作、走进社工群体、参与社区服务。
美,需要创造。南京的社区服务及社工队伍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与居民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社区服务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不足。南京市民政局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多方面为社区工作者提供更好的保障,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工队伍。
美,需要呵护。首届南京最美社工颁奖大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省民政厅的关心指导,离不开扬子晚报以及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的辛勤工作,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一并表示感谢,恳请社会各界更加关注社工、支持社工,为幸福南京建设添砖加瓦。
扬子晚报副总编辑周桐淦:
“社区名人”经报道,成为“时尚达人”
扬子晚报从10多年前起,就着眼于发现和挖掘社区基层的感人故事,报道社区当家人在朴实平凡岗位上进行创新创造的不平凡事迹,一批“社区名人”经过媒体的报道,成为群众眼中的“时尚达人”。
首届“寻找南京最美社工”公益行动,是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去年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社会公益行动。为了规避国内其他城市在类似评选中不能充分公开而被群众诟病的缺陷,南京晓庄学院社会学院院长段继业教授制定了打分标准和审核细则,明确五项评估标准:“奉献度”、“美誉度”、“专业性”、“创新性”及“感人度”。公开了评审专家名单,并发布了致广大社工的一封信。2014年元月19日下午,经过协会工作人员对专家评委分数的统计,南京首届最美社工和十佳社工名单出炉,社工专业毕业的年轻大学生、下关区宝塔桥街道恒盛嘉园社区主任张文晶等11位优秀社工当选“最美社工”,玄武区板仓社区老主任谢道兰等11位社工当选“最佳社工”。
南京娱乐养老研究中心主任侯国新:
社会工作者也是一项神圣职业
各位优秀社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这次“寻找最美社工”的活动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南京社工身上所具有的“美”。
为什么要支持扬子晚报“寻找最美社工”的活动?一方面因为我自己就是社工。南京娱乐养老研究中心是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以创建美好老年生活、让老人都更便利地获得专业的服务为使命,所以我们把自己定位为“为老服务”的社工。
另外,有一个普遍的现象,社工还没有真正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但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社会工作者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职业。
社工服务对象、居民代表刘建明:
社工是群众最贴心的亲人
我是建邺区国泰民安社区安如村22幢的居民,也是寻找最美社工活动的受益者。我原来是国营企业的职工,改制后自己创业失败,原来幸福的家庭陷入困境。在多次找工作失败的情况下,对生活失去信心,开始自暴自弃。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儿子辍学在家。
去年十月,社区朱华福主任了解到我的情况后,立即上门核实情况,并很快就依据相关政策帮我申请临时救助,还号召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为我募捐,帮我解决燃眉之急。与此同时,他还通过教育局帮助我孩子复学,并免去相关的费用。为了彻底帮我家摆脱困境,王主任还帮我找到了一份工作,家庭有了经济来源后,我再次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可他的身后分明是一串坚实的足迹,没有显赫的地位,但在群众的眼里他就是最贴心的亲人。社会上还有许多像朱主任这样的社会工作者,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奉献出无私的关爱,以他们独特的工作方式,专业的社会知识,先进的服务理念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向全社会传递着爱的力量。
最美社工、恒盛家园社区书记张文晶:
为居民解决困难,吃再多苦也值
从小,我就有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那些困难居民的生活现状,让他们也能过上幸福舒适的生活。大学毕业后,缘于对梦想的追求,我放弃了外企高薪的工作,满怀激情与梦想,踏上了社区工作者之路。从一名普通大学生社工成长为社区书记、主任,一干就是7年。
有件事儿我至今记忆犹新,社区居民王奶奶73岁了,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早年丧偶,一人带着51岁的精神病儿子生活。一天她的儿子突然发病,独自跑到北京,被当地收容所送到了北京的精神病院,想回南京,可必须派人去接。王奶奶年迈,身边又无其他亲人,没法到北京去接儿子,急得整夜睡不着觉,心脏病也发作了。得知情况后,我赶到王奶奶家,一边照料她,劝她别着急,一边积极与北京精神病院取得联系,并向民政部门汇报了王奶奶家的特殊情况,帮助王奶奶申请政府民政帮助。最终街道民政科派人将王奶奶的儿子接了回来。事后,我又多次到王奶奶家中,看望王奶奶,开导她患有精神病的儿子。王奶奶非常感激,为表示感谢,送来了锦旗,还说我比她亲人还亲,是她的贴心人。
每当看到居民由于我们的努力,从愁眉苦脸到喜笑颜开、从家里揭不开锅到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从儿女漠不关心到承欢膝下享受天伦之乐,从生活环境脏乱差出行不易到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时候,我所有的委屈和辛苦都化解了,感到为居民解决困难,吃再多苦也值得,也更让我立志一定要把无私的关怀和真诚的帮助带给需要我们的群众,做一名急人之急、解人之难、帮人之危的社工。
对我来说,“最美社工”称号不仅仅是荣誉,更是对今后工作的鞭策,更是服务好群众的巨大动力。所以,我更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真情服务,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更加便利。
责任编辑:姜妍
文章来源:http://team.swchina.org/style/2014/0411/130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