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措施
1.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让性别平等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自觉抵制男尊女卑等落后文化观念和习俗。大力宣传新时代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健全完善妇女先进典型发现、选树、宣传、引领工作机制,宣传优秀女性典型事迹,弘扬新时代女性精神。
2.加强文化与传媒领域性别平等传播能力建设。加强文化传媒工作者和传媒相关专业学生的性别平等培训,使性别平等成为文化传媒工作者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传媒的监测和监管,吸纳性别专家参与相关评估。整治网络媒体、影视产品、公共出版物中出现的歧视贬抑妇女、侮辱妇女人格尊严、物化妇女形象等不良现象,规范网络名人和公众账号传播行为。
3.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均衡发展、供给丰富、服务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彰显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满足妇女精神文化需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资源统筹整合机制、城乡联动机制,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和资源配置,满足基层妇女的基本文化需求,提升妇女文化素养。
4.促进妇女共建共享精神文明创建成果。引导妇女主动自觉践行《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助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鼓励妇女积极参与文明城区建设。引导妇女在文明单位创建中爱岗敬业,争做文明职工。促进妇女参与文明村镇创建,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文化建设和文明乡风培育。
5.公共场所设施建设满足女性特殊需求。在用人单位和医院、商场、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普遍设立母婴室。推进城镇公共厕所男女厕位比例与实际需求相适应。推动旅游景区、商场等公共场所普遍设立家庭卫生间。实现城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全覆盖。
6.提升妇女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妇女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环境科学素养,掌握环境科学知识,开展垃圾分类,引领绿色生产生活,在加快建设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美丽北京中发挥积极作用。
7.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关注妇女特殊需求。落实《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与处置管理办法》,注重男女两性参与应对突发事件教育培训的均衡程度,提高妇女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引导妇女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积极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完善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满足妇女特别是孕产妇、女医务工作者等重点人群的特殊需求。
8.扩大深化妇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开展同世界各国(地区)妇女和妇女组织的友好交往,搭建中外各界妇女云上交流平台,拓展妇女领域发展合作。加强妇女民间外交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妇女交流交往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北京妇女组织和品牌活动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妇女工作的国际化水平。支持妇女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
(八)妇女与法律:健全完善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体系,提升妇女法治意识和参与法治建设的能力
主要目标
1.提高妇女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发挥妇女在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中的作用。
2.政策法规性别平等评估机制实现区级全覆盖并规范有效运行。
3.有效预防和制止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
4.建立健全预防和制止性骚扰工作机制,有效遏制针对妇女的性骚扰。
5.严厉打击和惩处强奸、猥亵、侮辱等侵害妇女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6.预防和严厉打击利用网络对妇女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
7.依法保障妇女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财产权益。
8.加强对妇女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扩大妇女接受法律援助的范围。
策略措施
1.加强妇女法治意识和能力建设。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将做好面向妇女群体的普法宣传服务工作纳入全市“八五”普法规划,创新普法宣传模式,引导妇女增强法治观念,不断提升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有效防范和抵制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面向妇女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
2.加强政策法规性别平等评估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法规性别平等评估机制,规范评估流程,细化评估标准,确保政策法规性别平等评估分析到位、建议可行、程序规范。加强对立法、执法、司法人员的性别平等意识培训,将男女平等宪法原则和基本国策落实在政策法规制定实施全过程各环节。
3.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健全完善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多部门合作机制,建立社区网格化家庭暴力重点监控机制,完善落实家庭暴力发现、报告、处置机制。强化家庭暴力告诫书、人身安全保护令等制度的实施,加强工作指引。加强紧急庇护场所管理,提升庇护服务水平。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引入专业资源,加强对受害妇女的心理康复辅导以及对施暴者的法治教育和心理矫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