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迷失的心灵”—社会支持网络在精神患者中的应用
本文曾获2016年度龙华新区社会工作十佳“优秀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一)服务对象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婷婷,女,28岁,初中学历,身体偏瘦,曾鉴定为精神分裂症,本地原著居民,与母亲在某村租一房一厅居住,不久前因痛恨母亲,并将母亲赶走,经房东叙述其母亲已经搬离,无法联系。婷婷现独居无业,身份证过期,拖欠房租押金。
个案来源:案主房东主动前往工作站寻求帮助后转介工作员。
(二)个案背景资料
1、引发事件:房东前往婷婷家里与其商量租金问题,婷婷基本不说话,并将铁门反锁,迫使房东进不去。房东自述曾停水一个星期,想逼婷婷搬离,又因房门被反锁,房东进不去与其沟通,后前往工作站求助。
2、个人经历:婷婷自幼父母离异20多年,一直跟母亲居住,与父亲无联系。父亲娶了另一位妻子,因妻子无生育能力,收养一名男孩。婷婷母亲改嫁到外市,于5年前带婷婷回来村里,工作站负责人叙述其目前以前经常带着幼小的婷婷在原居住工作站和居委会闹事,村里人说其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经常疯癫的在村里四处流浪,身穿尼姑衣服到处碎碎念,睡天桥底下,会缠着离婚丈夫闹事。时隔几年,婷婷母亲依旧,村里人都不在愿意帮助案主母亲,对其避而远之。后搬离村里,前往某村与婷婷居住到现在近一年时间。
3、曾得到帮助:婷婷村里当地工作站曾为其申请一次安居房和一次公租房,婷婷母亲都不要,每隔几天身上没钱就去居委会和工作站闹,工作人员每次都会给一些补助让其生活,并介绍工作给其母亲做,每次工作不久就会闹事,曾帮助婷婷上学到初中,后因婷婷精神异常,经鉴定为精神分裂症,曾在某精神院接受治疗居住长达半年,因其母亲为监护人不顾医生建议继续接受康复,带其离开。
4、生活环境:后工作员进门观察发现,婷婷家里很乱,存有6、7箱瓶装水、微波炉,上百件玩具,行李夹,电子琴等都是新的,电冰箱里放满即食食物婷婷睡在一张不到2平米的沙发上,房间堆满各种玩具等用品。
5、经济状况:据婷婷当地居委会了解到,为其申请过低保,低保卡在其手里,并因为她是村里人每个月有分红几百元,一直存着在居委会,累计有5万元。
二、分析预估
(一)服务对象现状评估
服务对象现独居一人近一个月,因拖欠房租押金,房东自述曾停水一个星期,想逼其搬离,又因房门被反锁,房东进不去与其进行沟通,房东与工作员表示若再不能将她带走只能采用其它硬性办法。服务对象与其母亲关系不和,经房东叙述前不久赶其母亲到门外,不愿母亲入门,房东曾联系其母亲,一直拨打不通,现不清楚其母亲下落。服务对象身份证过期已久,工作员在与服务对象的对话中了解到,服务对象曾有让其母亲帮助办理身份证,并照过像留有照片回执,但因其母亲告诉其没有房产证办理不了,后一直没有前往办理。
(二)问题分析及需求评估
1、服务对象将面临住所问题,联系寻找资源暂时稳定案主住所;
2、服务对象身份证过期已久,案主秉持错误认知,因无房子所以不能补办身份证;
3、服务对象精神失常,不愿与人沟通,需要进行心理辅导,搭建沟通平台;
4、服务对象家庭离异多年,现独居一人,无工作,需找回其母亲了解具体情况。
(三)理论基础
1、理性情绪行为治疗理论
(A)(B) (C)
引发的事件 产生的信念 情绪及行为反映
A代表引发事情(activation event),某一激发事件
B代表信念(beliefs),对引发事件的认知、评价、态度,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
C代表(consequence)引发事情后出现的行为后果。
ABC理性情绪理论认为:引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更直接的原因。
婷婷身份证过期需要重新补办,母亲告诉她因没有房子不能补办身份证(A),婷婷产生无助感,当工作员介入帮助其办理身份证时,婷婷一直回复说自己没有房子不能补办(B),并拒绝工作员帮助,婷婷想补办身份证,但母亲告诉她没有房子不能办,最后产生“已经补办不了”一直没去补办身份证(C)。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