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论社工:构建“五四制”特点的学校社工服务样式

曾凯   2014-08-13
0

以学生全人发展为导向,以学校本位为理念,坚持高标准谋划,充分发挥预防、发展与补救三大功能,倾力打造五个方法、五个取向、四式服务为特征的“五四制”民办学校社工服务样式。所谓四式服务具有七个内涵,即四个角色、四批开案、四类个案、四类小组、四类主题、一带四义工及其融合的服务品牌。

一、五个方法。

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学生与家庭、学校和社区不可分割。春暖社工因应学生的个别需要,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其一个案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影响学业、个人发展的情绪、行为及人际关系问题;其二小组方法,协助小组成员分享、分担及相互支持,从而改善态度、人际关系和应付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帮助组员解决问题和发展潜能;其三主题活动法,帮助学生加深自我认识,发展个人潜能,建立全面的社会价值观及积极人生态度;其四咨询服务法,配合与协助校方、教师和家长回应学生需求,提供专业意见;其五社区方法,协调和推进社区资源,惠及学生和家长。

二、五个取向

个别需求取向,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自尊,使得学生在团体纪律约束下,能够找回尊严;实际帮助取向,重视案主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以便于针对其所遭遇的问题,尽速提供必要的协助,帮助学生适应严格的校规;自主取向,基于专业判断,而非严格履行程序,必要时可弹性处理;共同评价取向,不是一味倚重教师评价,而是强调与学生案主共同评价,并鼓励案主自我评价,自我改变;多面改变取向,以真诚、开放、坦诚的态度,多层面解决学生的人生疑惑,不止于学业成绩,协助学生改善或改变那些不适当的价值、态度或行为。

三、四式服务

以四个角色为基本定位,开展四批开案、四类个案、四类小组、四类主题、“一带四”义工服务,逐步融合为三个品牌服务。

(一)四个角色。

辅导者角色,为受家庭及社交问题困扰的学生及家人提供指导和辅导服务,帮助学生面对各种人生挑战;咨询者角色,因应学生需要,向学生、学生家长和教师、学校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统筹者角色,协调和推进社区资源,增进学生福祉,以自身为桥梁嫁接不同社会服务的路径与成果,为学校提供资源;社区教育工作者角色,协助学生及其家人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态度,促进和谐的家庭关系、社区关系和家校关系。

(二)四批开案。

随着社工知晓率的提高,社工逐渐成为同学们亲切的“大朋友”、老师们可靠的伙伴、校方可信赖的助手。个案来源逐步扩大,初步形成“四个一批”的良好开端,即学生报告一批、老师(班主任)介绍一批、校方要求一批、社工挖掘一批。

(三)四类个案。

身心健康个案,社工受理存在较严重的情绪、健康和行为问题而影响学业及妨碍个人成长的个案;学校主体个案,社工受理学业问题、师生关系失调等与学校、教师高度相关的个案;家庭问题个案,社工受理诸如虐待、离婚、不当方法导致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困扰的学生个案;社会交往个案,社工受理因结交不良朋辈及由此引发的不良生活环境而出现的个案,如网瘾、早恋、滥用药物、离家出走、校园暴力、街头暴力等等。2013年以前三类接案为主。

(四)四类小组。

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小组动力,刺激、启发学生反思,分享小组经验,重点组织策划四类小组:一是自我认知小组,突出“我能”元素,如自信心提升小组、注意力训练小组;二是人际关系成长小组,突出“和谐”元素,如人际关系技巧小组、值日生团队建设小组;三是学习互助小组,突出“学业”元素,如学习技巧小组、课业辅导小组、手工艺小组;四是学生义工领袖培养小组,突出“利他”元素。这些小组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小组氛围整体较好,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都能够获得不同的知识和快乐。

(五)四类主题活动

针对“00”后一代学生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社工针对性开展孝心、爱心和感恩心的教育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学会平等、尊重和承担责任。其一,感恩教育主题活动。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开展“六个一”的活动,即为同学做一点好事、为老师做一点好事、为家庭做一点好事、为班级做一点好事、为学校做一点好事、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一点好事,事不在乎大小,要求同学们诚心诚信,身体力行。感恩主题活动择良机而动,如充分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契机开展。其二,班级凝聚力建设主题活动。以“班荣我荣,班耻我耻”为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荣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社工与班主任共同策划,与任课老师合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班级凝聚力建设主题活动。通过互动游戏,促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对班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其三,社会公德教育主题活动。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合格公民,社工开展了以学雷锋、缅怀先烈、节约节俭、食品安全、清洁保洁、爱老敬老、义捐义卖为内容的系列社会公德教育活动。其四,自主增能主题活动。为了全面提升学生作为儿童(18周岁以下)的“做人、做事、学习和生活”四项基本功,围绕学生的生活本领、情绪管理、学习适应、人际沟通和人生展望等成长主题,重点开展“增能型”主题活动。

(六)“一带四”学校型志愿者服务。

其一,坚持“社工引导义工、义工帮助学生”的路子,社工积极进入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管理者角色,统筹带领学生义工、家长义工、教师义工、外校义工四支义工队伍,为学校发展出力增辉。其二,协助学校发展学生义工,在入驻学校普遍建立新风尚义工和环保义工和交通义工队伍,积极构筑学校的内部和外部的“风景线”。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少占用学生休息时间、与学生心智特点相适应的前提下,重点引导学生踊跃参加科学生活习惯养成、文明礼仪劝导和文明乘车秩序维持为内容的新风尚义工;重点引导学生参加节约水、节约电、节约粮食、垃圾分类为内容的环保义工,加快学生现代公民素质和社会化人格的培育。其三,大力发展家长义工,平时沟通交流中留意有爱心、有时间或有人脉或家境好的家庭,鼓励家长义务参与学校事务,与自已的孩子共同成长。并引导学生义工与家长义工联动服务,比如学校庆典、艺术文化节等较大规模活动,校园广播、演讲比赛、少先队员入队仪式以及献计献策等常规活动,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和两种能量。其四,针对性发展教师义工,运用“增能”方法,促使教师义工在服务过程中也获得一定的提升。其五,探索引入校外义工资源,比如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义工资源,引导其进校开展服务。尤其是学生参加校园义工服务后,个人在认知和行为上发生了较大的良性改变,获得的老师及同学们的认可与肯定。

(七)三个品牌服务

建设“这里是我家”品牌, 健全社工驻校服务机制,引入社区工作法,提供保姆式服务,给予寄宿制学生“家”的温暖;建设“三重爱”品牌,分类建立“问题学生”案例库和帮扶方案库,提供菜单式服务,给予平等的爱、宽容的爱和真情的爱;建设“蓝色港湾”品牌,界定高风险家庭,实行“一家一策”,提供跟踪式服务,探索建立机构派单的转介服务体系,预防和化解学生的综合风险。(作者: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信息工作部副主任曾凯、深圳市龙岗区春暖社工服务中心初级督导成越南)

(作者曾凯为evo视讯游戏特约评论员)

本文为evo视讯游戏特邀原创首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网站无关。


曾凯

1996年至今,长期在民政部门工作,具有县级、地级、省级和民政部工作的履历。2006年参与国务院第十二次民政会议主报告和全国“十二五”民政规划起草工作。在长期的摸索中上,积累了大量的民政工作经验,已发表15万字的学术成果,先后参与部级课题3个,6次荣获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或三等奖。在国内第一次提出“社会户口”概念。现任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改革办主任和社工办主任。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