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事业发展过程中行业组织担任重要角色

2016-12-14 14:17   中国社会工作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在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行业组织(以下简称社工行业组织)作为社会工作行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主体,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实践中又该如何发挥自身作用?

原标题:社工事业发展呼唤行业组织发力(一)

在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行业组织(以下简称社工行业组织)作为社会工作行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主体,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实践中又该如何发挥自身作用?一线社工、行业协会负责人、研究者各自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然而,社会工作事业要实现健康有序、深入持续的发展,社工行业组织就必须立足自身角色和职能,积极发挥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社工行业组织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在广州,广州市社工协会的社会工作督导人才研修班、新入职社工训练营是当地培养社工人才的品牌项目,协会更构建了规范化、专业化和本土化结合的政府购买服务评估新模式;在深圳,深圳市社工协会充分扮演本地社会工作“续航器”和“保障中心” 的角色,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行业自律体系,尤其是在建立本土社工督导机制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规范;在上海,浦东新区社工协会发挥其专业发展领头羊和孵化器的功能,构建社会工作制度、引进和培育专业人才、开发社会工作职业标准、创新社工服务项目、孵化社工机构,走出一条具有浦东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之路……

在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路途上,面对近年来发展突飞猛进的社会工作以及数量急剧增长的社工机构和社工专业人才,社工行业组织应该引领行业发展、促进事业进步。我们期待,这些不少还是“新鲜出炉”的社工行业组织能够一步一个脚印, 明晰角色,找准定位,积极作为,推动本地区乃至全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大发展。

经过10 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工作当前正处在从试点探索向全面深入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与此相伴随,社会工作行业组织(以下简称社工行业组织)作为社会工作行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主体,在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探寻和确定其角色定位、如何积极发挥作用?面对这一日益突出的待解议题,业内各方积极关注,而推动社工行业组织明晰角色定位、积极发挥自身作用,以助推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

清晰的角色功能

注重发挥行业组织在社会工作管理中的职能作用,是国际社会工作发展的共性规律。但是,相对于社会工作发展较早、较成熟的欧美国家,我国社工行业组织发展较晚。从1991 年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成立算起,刚刚走过24 年的发展历程,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则仅是10 年间的事情, 且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工作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境,社工行业组织的角色和定位究竟应该如何确定呢?

在本刊的投稿交流QQ 群中,一线社工、社工机构负责人、社工院系教师等众多网友近日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

“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过程中, 社工行业组织应该扮演专业促进者、行业智库、专业支持者、行业资源统筹者等角色。”广州市航宝社会服务社理事长林梅宝表示。“社工行业组织在具体发展中应该扮演好行业专家、行业组织管理者、社工事业的支持者、社工行业代言人等角色。”深圳市温馨社工服务中心社工张伟说。广州北斗星社工服务中心社工阿龙则更关注社工行业组织的引领者角色:“例如引导本地区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方向、社会工作行业标准和体系的制定,包括行业督导体系、评估标准以及培训标准体系等,能够联合本地区各类不同社工机构和团体共同参与服务等。”

“社工行业组织是链接社工行政部门和社工机构、社工的重要桥梁和链接点,其角色和功能较为多元,清晰定位对其自身发展和推动行业进步都有着重要影响。”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卢磊认为,社工行业组织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中具体应扮演七大重要角色——资源整合者、行业研究和政策倡导者、社工文化的营造者、增能培力者、行业服务者、行业自治引领者、监督管理者。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工学院教师蒋国庆则将社工行业组织的角色定位归纳为五个方面:专业服务标准的制定者、专业规范的推动和监督者、社会工作职业化工作的推动者和倡导者、与政府部门增进沟通的桥梁、行业重大事件发布者。

浙江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义乌市同悦社工服务中心理事长董海宁则着眼于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认为“社工行业组织首先要能把有限的社工资源整合起来,成为地区社工联合服务的议事平台,用自治章程规范社工行为,培训社工, 保证社工服务的专业性,宣传社工、树立社工形象,维护社工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尚且稚嫩、可以说处于蹒跚学步阶段的地方社工协会也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吐槽”,认为其在不少方面尚有待提升和突破。

广东省惠州仲恺高新区社会工作联合会秘书长梁艳图曾在深圳做了4 年社工,曾经的社工身份和如今的社工联合会负责人角色令她格外有感触。她认为当前社工协会的服务意识普遍还不够,“很多社工协会都是抱着我要管理你、评估你、监管你的态度,缺乏那种与社工机构同行的谦逊胸怀”;对社工的权益保护力度还需加大,对相关政策的影响力还不够, 如社工薪酬问题;缺乏系统、统一的培训资源数据库;在链接资源尤其是企业和基金会的资源为社工机构或社会服务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方面还需加大力度。“这其实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梁艳图说。

“本地社工协会因其行政色彩、经费来源、权威不足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其职能,社工对其认同感并不是很强。”东莞一位社工告诉记者。“本地高级督导人员不足,督导的标准、报酬、考核等制度建设还比较欠缺, 社工协会应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 成都一位社工表示。

而对于社工行业组织该不该承接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项目、直接从事一线社工服务的问题,有的网友认为,在一些地方的社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情境下,当地社工协会承接一些社会服务项目,可以起到引领、示范及推动当地社工实务发展的作用。有的网友则持相反意见,认为这种既当“教练”又当“裁判”的做法与社工协会的角色定位相悖。

应立足本土积极作为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3500 多家民办社工服务机构,有40 多万社工专业人才。另有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共有24 个省级、97 个地市级和168 个县级社工行业组织,一些地方还实现了社工行业组织在区县、街道(乡镇) 层面的覆盖。然而,面对需求日益高涨、发展突飞猛进的社会工作,以及数量急剧增长的社工机构和社工专业人才,各地不少还属于“新鲜出炉” 的社工协会应该如何探寻自身的角色定位、积极发挥作用呢?

在社会工作发展迅猛的广东,深圳社工协会在社工人才培养和激励、督导人才队伍培育、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体系建立、行业资源链接、行业权益维护、行业传播和推广等方面积极作为,得到了社工界及当地社工的认可。“深圳社工协会最突出的是开展了各领域的培训,让社工有非常多的接触大师、接触外界的机会,满足了社工成长和晋升的需求。还有它举办的行业评优、公益创投,影响力都很大。”梁艳图告诉记者。

而在河北省保定市,社会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全市仅有社工服务机构6 家、持证社工596 人(截至2014 年)。“促进会成立的主旨就是促进全市社会工作的发展,也因此承担了很多行政职能,如调研起草《保定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4-2020 年)》、推动市委建立社工专业联席会议制度等。”保定市社会工作促进会会长王恒国说。为了提升社工机构和社工的能力,拓展社工实务领域,促进会还出面承接了一些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然后交给社工机构去实施。

江苏省苏州市社会工作者协会2011 年成立后定位于“搭建苏州社工、社区工作者沟通交流的平台”,主要在继续教育、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主要是社工培训等服务类项目)、行业监督监管三方面发挥作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社工协会成立8 年来则主要致力于一件事情——培训社区工作者,使他们转化为专业社工。为此,协会秘书长常光洁常常手把手地教社区里的持证社工撰写项目计划书、申请项目、开展专业社工服务, 邀请街道、社区有关负责人到项目招投标现场或评估现场观摩、学习。

江门市社工协会在开展社工认证管理、进行行业调查研究、推动出台《江门市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守则》、组建侨乡社工讲师团、开展个案工作来访转介与奖励服务、开展社工团建活动等工作和服务外,还计划拓展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的师资来源,打算引入知名企业管理人员、N L P 培训专家等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员,以提升本地社工机构和社工的能力。

在我国社会工作事业还非常稚嫩的情况下,社工行业组织从一开始就肩负着开展社会工作宣传研究、壮大社工人才队伍、培育社工服务机构、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重要使命。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地社工行业组织在实践中大都立足本地实际,努力探寻自身发挥作用的空间和路径,在社会工作政策创制、宣传普及、人才培养、社工服务机构培育、实务推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成长的烦恼”还需直面

在我国社会工作近年来的快速推进中,决策层其实早已认识到了社工行业组织作用发挥的问题。18 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19 部门颁布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 年)》均明确提出要加强社工行业组织建设,2014 年民政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更专门强调要切实发挥社工行业组织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功能作用。但对于社工行业组织当前遭遇的实际困惑和问题来说,这些政策规定似乎还远远不够。

“首先就是社工行业组织的合法性问题。当前社工行业组织的社会公认性较差,现有法规文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社会知晓度不够,在民政系统内还可以,民政系统外是否也能得到认可呢?而没有明确的社工立法来予以保障,我们工作时就不能理直气壮。”王恒国说。

协会对行业的约束力也难免会因此而打折扣。“目前社工协会对行业的约束力较弱,比如,协会可以在行业自律规定中要求社工服务机构配备多少专业社工,但机构不聘请你也没有办法。”北京市西城区社会工作者联合会会长李璐龄说。广东省江门市社会工作协会秘书长易毅燕则担心:“对于协会制定的行业标准,民政之外的部门不认可怎么办?一些社工机构还希望协会能帮他们讨项目费,可协会有这个能力吗?”

资金更是新成立社工协会当前面临的一大困扰。“目前协会最大的困惑就是资金来源问题。协会争取到的项目资金特别是在人力资本支出方面的占比到底应该是多少,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套用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的支出标准显然不合适。很期待民政部出台明确的社会工作服务标准指引,包括相关经费使用的标准范围。”温州市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叶凤凰说。

苏州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秘书长高伟江对此有切身体会:“市财政规定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经费的8% 可作为监管评估费用,我们的一些经费就来源于此,但审计时又认为这个钱不能用来发工资,可协会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啊。”

除了法律保障的欠缺,不少社工行业组织还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协会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工作重心要随着本地社会工作的发展不断调整,我们目前比较纠结的就是联合会的角色定位如何转变。”李璐龄说,“未来我们会在行业自律、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方面做一些工作。”

而易毅燕最苦恼的则是如何运用“互联网+”开展工作,但她同时也表示,协会已经在积极尝试运用互联网创新工作方式。例如他们利用微信开展的社工考前培训“微信课堂”,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大大方便了社工, 老师还可以分时段在线解答社工们的问题,实践效果很好。他们还想开发一个公益地图A P P,使社工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可以实现即时对接。


  • 微博推荐

 

 
Baidu
map